五,书籍和媒体简介(见证)

第1267篇(转载)

橄榄球明星奥赫的故事

  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National Football League)举办的2009年选秀大赛第一轮,即有一位身背74号的黑人小伙脱颖而出,但见他身高6英尺4英寸(1.93米) ,体重足有344磅,约155公斤,虎背熊腰但动作灵活, 尤其在防守上,更有过人之处。顺理成章,他被巴尔的摩乌鸦队(Baltimore Ravens)选中,签订5年共1300多万美元合同。

  这位冉冉升起的体育新星名叫迈克尔·奥赫(Michael Oher)。荣耀的光环背后,谁也不会想到, 这位前途无量的球星却有无比凄苦而又特别动人的人生遭遇。 他的妈妈怀他时吸食了可卡因,因毒品侵害, 他出生后的智商一度不足80。他兄弟姐妹共12人, 父母根本没时间打理他,连最起码的教育和温暖都没能给他。 小奥赫九岁前,一年级和二年级各读两年才勉强过关,竟先后换过11所学校。16岁前,他被父母转送到多个寄养家庭, 还一度流落街头。雪上加霜的是,奥赫入高中后,父亲被杀去世, 这一生眼看就这样毁了。但是, 一名高中橄榄球教练卓有见识地使他摆脱公立教育, 进入私立的教会学校。就在这所学校中,一名队友的父母肖恩·陶西和莉·安妮·陶西夫妇收养了奥赫, 使他成了一个白人家庭的一员,也助他考上了大学, 走进了巴尔的摩球队。

  奥赫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

  经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同意并鼓励,导演约翰·李·汉柯克(John Lee Hancock)据体育作家迈克尔·刘易斯的纪实作品《弱点: 比赛进程》,将这位橄榄球新星的传奇故事搬上了银幕。 令人没想到的是,这部影片竟成为全球2009年****的黑马影片, 上演仅8周,竟以约3000万美元成本博得全美2.5亿美元的巨 额票房。女主演桑德拉·布洛克(Sandra Bullock)更是凭此片捧走了第82届奥斯卡****女主角的大 奖,之前, 她已经因该片夺得过金球奖与美国演员工会两个****女主角奖。 她自己站在奥斯卡领奖台上难以置信,也喜不自禁,说:“从来没有想过在漫长的演艺生涯中能够经历现在的时刻。 我感到无比的荣幸能够与《弱点》 的导演和制片人一起经历这个旅程, 并且能够和电影中的那位传奇女子继续令人惊喜的旅行。对我来说, 与他们几个人共度的几个月的意义超过了任何事情。”另外, 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也是凭借小成本电影《拆弹部队》战胜《 阿凡达》,夺得六项大奖,成为奥斯卡****赢家, 她本人也获得****导演奖, 成为奥斯卡有史以来夺得这一殊荣的第一位女导演。 两部影片的获奖,都印证了电影内涵远比电影技术重要的至理名言。

  《弱点》影名为The Blind Side, 其实应译为《盲点》才恰切。美国橄榄球比赛中, 每支队伍组织进攻时,都有自己的盲点。越优秀的队员, 越能攻击对方盲点,使其阵脚大乱,而每一队伍越减少其盲点, 越能有出色发挥。

  这只是其中一面,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人生,也都有其各自的盲点, 惟有减少这些盲点,我们也才能走向成功。 这是电影取名的深刻内涵所在。

  作为一位能出色攻击对方盲点的球员, 奥赫的人生原本有着严重的盲点,他家庭出身不好, 又没有受到任何的家庭教育,而童年又留给他那么多痛苦的回忆, 上公立学校后又缺少督促他、帮助他的好老师, 这几乎注定了他在这个社会中不可能有任何成功的机会。

  但他人生的盲点竟被照亮了,几乎不可能被改变的他也被改变了, 这恰恰不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而是取决于他之外的很多因素。 这正是本片不同于一般励志片的之处,也是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他改变的关键是什么? 这其实和他转学去的那所基督教学校的校训有关。 这一校训在电影中有两处特写镜头,镜头停留了很长时间, 可谓寓意深长,算得上是电影的点睛之笔。校训的英文是With man it is impossible, With God all things are possible. 此深刻隽永的校训来自于《圣经·马可福音》1027, 中文和合本译成:“在人是不能,在神却不然,因为神凡事都能。”

  于是,我们看到电影中的教练极力说服校方收留转学来的奥赫, 但因奥赫六门课的成绩均为0分,成绩太差, 校方好几位代表都异口同声地拒绝了这位热心教练的恳求。 关键时刻,教练转身指着身后墙上的Christian(基督徒) 字样说:“别忘了我们是基督徒,这是我们基督徒的责任。”这也正是奥赫原来的高中教练开车带他转学到这所私立基督教学校的 理由。这话在影片的中文字幕中居然没有译出来,算是一大遗憾。

  当然,最关键的是基督徒陶西一家人对奥赫的无私关爱, 才使他有此巨变。他们一家毅然决然收留了这个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后来又给他们不断制 造麻烦的迈克尔·奥赫,陶西太太允许他在自家沙发上过夜, 后又腾出卧室给他住,最后竟和丈夫商量后收养他为义子。 奥赫刚到这个家时,家人们自顾自在那边看电视、吃饭并说说笑笑, 奥赫孤孤单单地一个人在桌子上吃饭。陶西太太看到了, 立马关掉电视,命令全家坐到桌前来,让大家手拉着手一起来谢饭祷告。 陶西家漂亮的大女儿不太情愿把手伸给奥赫,但只犹豫了一下, 还是把手伸给了奥赫,陶西太太闭上眼睛带领大家向上帝祷告。 这是电影中特别感人的一幕,也是美国千千万万个家庭有着稳固根基的秘诀。 一美国朋友曾到中国来待过一段时间,他对我说:“你们中国比我们美国‘开放’多了。 在我们那边有了情人是不敢在饭桌上谈的,在中国可不得了, 这么多有家有室的男人竟大谈特谈他们的艳遇和有多少‘小蜜’之类,这在美国不可想象。”这话也许有些夸张, 但基本上应是实情。不信你看看那位韩局长的日记,不只是说, 还那么详尽地写下来,全篇没一个字表达良心不安和忏悔之类, 通篇都是洋洋得意的无耻描述,还被韩寒他们看为国家的好干部。

  富人捐点儿钱给穷苦人家的孩子也许不太难, 但要接纳穷人家的孩子来自个家住,并收养为自家的孩子, 这确是非常不易的事。陶西全家人最终都能真心接纳奥赫, 这确实跟基督教文化有关,导演在这方面的观察是很敏锐的, 其表现也很到位。没有这样的文化内涵,这部没有性, 没有暴力的电影不可能这么畅销。在《圣经》看来, 人因犯罪跟上帝隔绝,又因耶稣基督的代赎而被上帝收养为儿女, 愿意接受收养的人就成为上帝的儿女, 能够享受到上帝白白赐下的一切恩典。《弱点》 一片正按照这样的思路演绎。迈克尔·奥赫本不配享受陶西家的一切,但就因为陶西太太的慈悲和怜悯, 让他上了车,陶西家的一切竟都成了他可以享受得到的。 陶西一家不只是给他买了新衣服,还给他买了新车, 陶西太太还把小儿子托付给他,车祸发生后, 陶西太太不但没有怪罪他,还反过来安慰懊恼不已的奥赫。

  这一切,对奥赫来说都是恩典。

  恩典,对我们国人来说是个很陌生的词。我们熟悉的是“恩怨”, 信奉的是——“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至于所谓‘人类之爱’,自从人类分化成为阶级以后, 就没有过这种统一的爱。过去的一切统治阶级喜欢提倡这个东西, 许多所谓圣人贤人也喜欢提倡这个东西, 但是无论谁都没有真正实行过, 因为它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行的。”但恩典恰恰就是无缘无故的爱。让很多人为之落泪、 弥漫在影片中的温情,其实就是这样一种对恩典的出色诠释。 不是奥赫配得到,也不是他努力赚取来的,而是有人愿意付出, 甚至是无缘无故地付出,不断地、不求回报地付出。

  这难道不正是我们中国的富人们最缺少的?有朋友看了《弱点》 后说:“你看人家的宝马车停在穷人身边请他上车,到家里睡觉; 我们这边的宝马车是把穷人撞倒, 下车一看没撞死就倒车再把人给活活压死,然后扬长而去!”或者像那位温州的富人把穷人的女儿逼到墙角进行公然的性侵犯。

  电影从头到尾,看不到奥赫如何如何拼搏,如何如何苦练, 如何如何奋斗,最后终于成功之类的陈词滥调, 而正是围绕着恩典落笔,描述的正是奥赫如何被成全, 而不是他自己如何去成功的。

  成功说到底又是什么?影片并不认为奥赫进入大学本身就是成功, 甚至都没有提到奥赫的选秀成功,更没有所谓的鲜花和掌声。 而是安排了奥赫的一次离家出走, 最后又让他回到了养父和养母家中。 他选择大学也认真考虑家人的需要和怎么跟家人待在一起。其实, 鼓励他在球场上奋力拼搏的,正是陶西太太鼓励他的:要团结, 要保护好你的家人,记住,你的队友就是你的家人。 奥赫在最紧张的对决中, 首先考虑的也是为了亲人的微笑而不是自己的得失而拼搏。 他在家人提供的爱和恩典中找到了自身的尊严和位置, 知道了自己是谁,也明白了他自己对于家人意味着什么, 明白了这一点,他其实已经成功了。

  这一对成功的诠释,可以说是相当精彩。 真正的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发挥自己的天赋。所谓天赋, 在电影中人看来,那是上帝赐予的才能, 人都有责任来好好保护并积极引导。因此, 一旦发现了奥赫的运动天赋,不管是教会学校的教练、校长, 还是陶西一家,抑或是他们请到的家庭教师,甚至是社会上的机构, 都保护他成全他,对他大加鼓励,而不是嘲讽、阻挠和打压。因此, 奥赫的笨拙就转变为有内秀,木讷就转变为有内涵, 愚蠢就转变为有内蕴。尤其陶西太太的大女儿,一开始说奥赫愚蠢, 后来在球场上却成为为奥赫球队加油的啦啦队队长, 对他也无比敬重起来。

  所以,《弱点》讲的并不是一个麻雀变凤凰、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 导演的用意要比这积极得多, 他从根本上即认为奥赫本来就是凤凰和天鹅, 只不过有着严重的盲点,一旦消除了这些盲点, 他就能把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给世人看。其实,安徒生的《丑小鸭》 并不是在讲鸭子变天鹅,而是说鹅蛋不小心下在了鸭窝中, 生下来的鹅老用鸭的标准判断自己,就弄得自己很自卑, 后来终于学会了用鹅的标准看自己, 才发现自己原本就是一只美丽的天鹅。“丑小鸭”不是因为自信就变成了天鹅,而是发现自己本来就是一只天鹅, 只不过身处盲点之中,没发现罢了。

  这部电影没有拍成所谓消除种族主义歧视的片子, 根本也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从上述分析来看,岂不一目了然?因其立意比这个要高远得多,不是白人应对黑人怜悯和施舍, 而是让每个人都回到上帝面前,发现上帝给每一个体的美善、 尊严和价值,这正是《独立宣言》所谓“人人被造而平等”的绝美释义,根本就不应在中国被误译为“人人生而平等”。

  也正因有这些极深用意,还有真人奥赫的传奇经历,再加上桑德拉·布洛克的精湛演技,这部影片才捕获了美国人的心。 有人说这只是美国式的影片,其他国家的人看来未必多好。真的吗? 我看了几乎所有的中文评论,除了一篇说“一般”之外,几乎可用“好评如潮”来形容。谁说中国人就不需要恩典, 不需要这种无缘无故的爱,不需要团结和温暖,不需要“做最好的自己”呢?

         转载于2013,10,5


上一篇:第1266篇 对中国最忠心的国家

下一篇:第1268篇(转载) 爱情传奇,为何缘尽情殇?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