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人见证(老年生活)

第617篇 北京旅游日记5(国家大剧院)

刘重明

2009年5月3日

  4月24日早晨我们按着我的老同事SJB先生的指引,乘地铁去访问他的家。我们同是1952年在重庆沙坪坝毕业的,他是重庆大学机械系的,我是中央(西南)工专机械科的。同乘一条船到武汉,又转乘火车到沈阳,在1952,9,7日那天同在东北电工局报到,同时分配到设计处公用大组的动力管道设计组,在哈尔滨工作半年多后,单位迁回沈阳南湖,1958年我们又先后随单位(原单位已经更名为一机部第八设计院)到北京工作。直到1960,9,1日我被调到广州电研所工作为止,一共同事了8年。

  石俊宝是河南人,比我年长3岁,今年82了。近50年没有见面,我们虽然已经年迈,但身体都好,他的音容笑貌,仍有青年时代的影子。他的老伴ZS是离休干部中的年纪较小的,今年76岁,1949,9月参加革命。她侍弄花草,自建了一个小温室,冬季花草可以避寒。

  我们谈到有一些老同事丁敬华、林永沣、蒋霈、丁培曾等已经去世。我们劝SJB夫妇信主耶稣。我们在花坛前摄影留念。

  中午他们请我们到一家德国自助餐馆(金汉斯)就餐,每人50元,但对我们70岁以上老人半价优惠。5个人用了125元,吃得很好。品种很多,可以随意选取适合自己的食物,并且可以减少浪费,不会剩菜。

  离开SJB家后,我们到国家大剧院参观。早就听说这是一个有争议的建筑,我们很想一睹它的丰采。但现场没有简介材料,回家后在百度网上查得如下:

  国家大剧院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造价31亿元

  主体建筑的外部围护是钢结构壳体,呈半椭圆球形,平面投影东西长轴212.20米,南北短轴143.64米,高度46.285米,地下部分高32.5米。

  屋面用钛金属板饰面,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35500平方米,水深40厘米。外形像露出一半在水面上的大蛋。

  2001,12,13日开工,2007,9月建成。

  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设计。

  内部有歌剧院,2416个座席;音乐厅,2917个座席;戏剧院,1040个座席。

  音乐厅里的管风琴是亚洲****的,有6500个发音管,94个音栓,造价3000万元。由约翰尼斯·克莱斯世家制造。

  我们乘自动电梯到1-5层参观,也看到工人用水在清洗玻璃屋面。人工湖里没有水。在底层平房里,有曾经演出过的歌剧简介。我们只是走马看花,对歌剧有兴趣的人倒是可以细细欣赏的。

  对我们外地来的老人,进入大剧院收半价票,每人20元。

  参观以后有以下一点感想:

  1,国家大剧院的建筑形式是独创的,新颖的,和周围的古典建筑风格迥异,是中西文化交融后的产物。我们不妨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欣赏它。

  2,那天人工湖里没有水,不知是什么原因?经费问题?技术问题?据资料介绍,国家大剧院每月电费400万元,维护是需要大量费用的。

  3,具有国际先进专业水平的大剧院,并且向平民百姓开放,可以买到票观赏与聆听歌剧、戏剧和音乐。是北京人和旅游者的福气。虽然我们现在人均GDP仅2000多美元,发达国家已经3-4万美元。但国家集中财力,办了这件大事,还是对老百姓有利的。比那些贪官和暴发户把不义之财转移到国外去买豪华别墅强得多。

  4,我们基督徒盼望有一天可以在音乐厅里,听到韩德尔的《弥赛亚》和巴哈的《受难曲》,这些震撼人心灵的世界名曲和清唱剧,可以引领人们认识上帝和救主耶稣。

 


上一篇:第616篇 北京旅游日记4(买火车票)

下一篇:第618篇 北京旅游日记6(新新家园)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