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时论(宗教对话和护道)

第1381篇(转载)

            灵恩运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灵恩运动的中文名词由中国教会的神学家贾玉铭提出,指出当时在中国山东十分风行的基督教运动,分旧灵恩运动和新灵恩运动。旧灵恩运动约在20世纪初,差不多与五旬节运动同时或稍晚些,新灵恩运动约 1960 年开始。

    基督教历史上,发生在第二世纪中期大公教会内的灵恩复兴,称为孟他努主义(Montanism),有人视为教会的一种复兴运动,也有人认为是分裂教会的异端。一般学者将二十世纪全球的灵恩运动分成三波。第一波发生在二十世纪初(或十九世纪末);第二波发生在二十世纪中叶;第三波是1980年代发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阿纳海姆(Anaheim, California)。各“波”准确的发生日期、地点,甚至与之有关的人物,学者均有不同的看法。

    另外,英国圣经释经家大卫.鲍森(J. David Pawson, 1930-)于1993 年出版《第四波》一书 (Fourth Wave: Charismatics and Evangelicals - Are We Ready to Come Together?),提倡灵恩派与福音派的合一,可能定义为新一波的灵恩运动

    目前灵恩基督徒有5亿2300万,估计到2025年至少会达到8亿3000万。截至2011年的统计:灵恩基督徒最多的是分布在拉丁美洲〔一亿6000万〕、非洲〔1亿3000万〕,和亚洲〔1亿3000万〕,天主教中的灵恩更新运动的人数约有1亿2000万,约占天主教的10%。

 

 

定义

“灵恩”这名词,意义相当于英文的Charismatic,起于Charisma一字,意思就是中文的“恩赐”。灵恩运动中的这个灵就是在基督教中三位一体中的圣灵,而灵恩运动中,强调的是圣灵的充满或施洗,又多以方言作为得着那种经历的证据。[1] 从近代灵恩运动兴起,大部分都跟卫理宗有关,特别是:

  • 注重“第二次的蒙福”,是蒙恩得救以后,不满足于疲弱无力的属灵生活,难安于不冷不热的状态,进一步的追求复兴与进深。

  • 在信仰上,属于福音派,坚信道成肉身、耶稣基督十字架的救恩、宝血赎罪、复活、再临等,致力辟斥自由派的谬误。

  • 在生活上,注重圣洁敬虔,切慕属灵的能力。

  • 在西方的宣信(Albert Benjamin Simpson,1843/12/15-1919/10/29),东方的顾约拿单(或译古约翰)(Jonathan Goforth,1859/02/10–1936/10/08),及后继的宋尚节(1901/09/27-1944/08/18)等人具有较大影响力。

早期第二世纪的灵恩运动

    第2世纪的灵恩运动起源于土耳其的每西亚(Mysia)和弗吕家(Phrygia)一带,称为孟他努主义(Montanism)。172 年左右,孟他努(Montanus)开始他的预言运动。孟他努常会突然抽搐,状似入迷,然后发出一连串的预言(Prophecy),之后会倒地不省人事,他说这是被圣灵完全得着的记号,因为圣灵要引入一个新的纪元。孟他努主义吸引人之处,在于崇拜的活泼性,好像第一世纪的随兴方式,重视信徒的恩赐而不是职位,他们热切盼望主再来,强调信徒的道德操守,也严格执行教会纪律。孟他努的语录、生平资料残缺,只有小部分留在教父的文献里。

    孟他努未曾担任过任何教会职务,主要同工是两位妇女,被称女先知百基拉(Priscilla)和马克西米拉 (Maximilla),她们自称被圣灵感召获上帝赐予先知预言恩赐,不满意大公教会不再有预言,不再讲方言,与大公教会产生极大的张力。早期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于207年加入,他指出早期使徒也领受了属灵恩赐,说预言、医治等。虽然追随者认为孟他努主义是教会的一种复兴运动,因其教义与神格唯一论的关连,于381年的君士坦丁堡会议(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被认为是分裂教会的异端。260年后,孟他努主义在信徒的生活中慢慢减弱,但圣灵的工作应该没有停止,由于中世纪敬拜圣徒及其遗物非常盛行,往往使圣灵的工作与民间迷信混在一起,例如,12世纪的圣方济各(Francis of Assisi)生平中有不少的记载。

    孟他努主义在今日的眼光来看,不算异端。因为(1)他们承认大公教会所订的圣经各卷书;(2)重视圣灵的能力;(3)相信预言是上帝继续对教会说话的形式;(4)强调主再来的迫切;(5)对信徒有严苛的道德要求;(6)圣职人员必须有圣灵的恩赐。

影响二十世灵恩运动的神学思想

   中世纪由于教会制度化,很多信徒不满意僵化的宗教生活,所以在修院发展了重要的灵修学,有些修士如乞食僧把这种追求贫穷及关怀世人的属灵传统带到社会,当中间歇看到圣灵施行神迹奇事,但这种圣灵工作与20世纪的灵恩运动不同,前者多是零星而间歇性,在教宗的建制下,且经常被定为异端。20世纪的是一个运动,不断感染周围的教会。

在神学思想上,以下五种思想对近代灵恩运动影响最深 。

(1) 约翰卫斯理的成圣观

    英国的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1703/06/17-1791/03/02)推动的圣洁运动(Holiness Movement),这种成圣观与改革宗路德加尔文的不同。宗教改革者相信人得救后已得到******的恩福(blessing),就是因信称义,天堂的门卷已稳操,剩下的只不过是次要的,成圣生活固然要追求,但承认人是没法完全的。因此很多信徒在成圣生活上欠缺积极的追求,得救后只有等上天堂。约翰·卫斯理提出人在世得救后应追求圣灵充满和全然成圣(entire sanctification)的经历,得救是第一个恩福,还未足够,全然成圣是第二个恩福。约翰·卫斯理强调得救后应追求突破性和全然成圣的属灵经历,他颇为欣赏天主教一些灵修神学家之灵修方法,包括意大利的史高柏提(Lorenzo Scopuli,1530-1610)、西班牙的加士坦尼沙(Benedictine Juan de Castaniza,d.1958)和鲁柏斯(Gregor Lopez)等,并翻译了这些天主教灵修神学家所著的书籍给予他所训练的传道人。此外,他也很推崇英国圣公会两位在灵修神学很有分量的神学家罗威廉(William Law,1686-1761)及泰勒(Jeremy Taylor)。由此可见,约翰卫斯理之成圣观和所推行之圣洁运动,甚受天主教的灵修神学所影响。因此,有些人认为第一波的五旬节运动,间接是天主教独特的灵修观念结合美国黑人的属灵经验而产生的 。

(2) “更高生命”运动(Higher Life Movement)

    长老宗之一些作家如查尔斯·芬尼(Charles Grandison Finney,1792/08/29–1875/08/16)和英国19世纪著名的布道家所宣导,这运动和圣洁运动很相似,乃追求更有属灵能力的生活和事奉,这种突破性的属灵经历逐渐被定名为圣灵的浸。

(3) 时代论的“前千禧年”观

    主随时和突然降临的信念,叫信徒警醒过圣洁生活、等候主的回来、努力传扬福音及追求更高的属灵经历。

(4)神医运动

    很多人相信基督的救赎能够带来身体和灵魂的医治,于是提倡追求神迹医治,这包括宣道会的创办人宣信(Albert Benjamin Simpson,1843/12/15-1919/10/29)和一些神医传道者,如约翰·杜威(John Alexander Dowie)和胡域艾达(Maria B.Woodworth-Etter)。当灵恩运动兴起时,宣信博士曾派人去视察他们的聚会情况,认为当时的五旬节运动不合圣经原则,故此决定不投入参与该次运动。

(5) 一般对末世灵恩大降的期望

    五旬节的恩雨大降只不过是预尝,主再来前还有更大的恩雨降临。彼得在五旬节讲道中引用约珥先知的预言,很多人相信这预言并未在使徒行传时代完全应验,主再来之前应有比五旬节时代(徒二章)更大的灵恩降临。今天的灵恩运动信徒对此有很大的期望。

第一波灵恩运动 (约 1900开始)

五旬节运动

    所谓的灵恩运动,通常都是指五旬节运动是始于1901年,美国以及全世界许多地方都是这一年开始的,而这波灵恩运动也开始普及到亚洲。许多人也因为这波的灵恩运动经历了医病与方言等圣灵的恩赐。此次的灵恩运动对传统的教会有很大的冲击,由其是重视方言和医病,引起了许多的争论,还有许多的教会因此和分裂。 这波早期的灵恩运动也引起了一些副作用:

  • 有些经历了方言和医病的人,把自己的信仰绝对化,渐渐出现属灵的骄傲,看不起没有同样经验的人,一口就断定传统教会没有生命。

  • 有些传统教会的人所采取的态度是不成熟的,没有深入的了解就排斥。而看不起对方,教会就分裂了。[2]

  • 苏格兰约翰.杜威(或译 陶威,John Alexander Dowie,1847/05/25-1907/03/09) 在五旬节运动中有较大影响力。

    • 1872年,他自爱丁堡大学肆业,到澳洲公理宗牧师,四年后因发生瘟疫,因而改变牧会模式,从讲道转到神医医治模式,会友人数不断激增。

    • 1888年,到美国旧金山,五年后因医好林肯之外甥而声名大噪。

    • 1890年,到芝加哥继续圣灵医治事奉。

    • 1896年,在芝加哥设立锡安会堂(Christian Catholic Church in Zion),每周有数千人聚会。

    • 1902年,在芝加哥北部建立锡安城(Zion City), 这是个“救恩、医治、圣洁生活”为宗旨的基督徒城市,占地约六千五百英亩,当时约六千人居民,城中不准开设酒铺、戏院、医院或诊所(“他们只须按手祷告”),他自称为使徒,也自称是以利亚再世,宣布凡不加入锡安会堂的都没有将来的盼望,还必须买锡安银行的股票。

    • 1904年,派出第一位宣教士布赖恩特(Daniel Bryant)往南非约翰尼斯堡,为27位南非长老施行洗礼,后来还因此成立了“五旬节使徒信仰团”(Pentecostal Apostolic Faith Mission),为五旬节派在南非的工作,建立了稳固的桥头堡。

    • 1905年中风导致半身不遂,加上周转不灵,被迫下台。1907年约翰·杜威过世,但他的跟随者成了各地五旬节会的领袖,他的教义传送开去,成为本世纪灵恩运动第一波预备。 (参看五旬节教会神召会

美国 -托贝卡复兴:查理·巴罕(Charles Fox Parham)

    查理·巴罕(Charles Fox Parham, 1873/06/04–1929/01/29)是五旬节运动之父,曾受贵格会、循理会、圣洁会影响,在循理会担任牧职直到1895年。

  • 1898年,在堪萨斯州的托贝卡(Topeka),开设“伯特利医治之家”。

  • 1900年10月,开设“伯特利圣经学院”(Bethel Bible College),于1901年学院跨年聚会中,一群学生开始讲舌语,领受圣灵。

  • 1901年1月1日,伯特利圣经学院40名学生于跨年聚会中领受圣灵,女学生Agnes Ozman开始讲舌语(speaking in tongues)。然而,后来在这一年中,巴罕关闭伯特利圣经学院,开始为期4年的复兴旅行。

  • 1905年,在休士顿开设新的圣经学院,期间也影响到威廉·西摩(William Seymour)。

    查理·巴罕在1900年开始不断追求属灵之旅,因为接触到许多牧者,其中因为拜访南方圣洁运动的领袖欧温(Banjamin Hardin Irwin),领受成圣后还要经过圣灵的经历,“圣灵或火的洗”、或称“第三重祝福”,但因对圣灵的洗看法不同,所以区分了五旬节运动与圣洁运动。

美国 -阿苏萨街大复兴:威廉·西摩(William Seymour)

  • 1905年,黑人圣洁会牧师威廉·西摩(William Joseph Seymour, 1870/05/02–1922/09/28)来到休士顿找亲人,后来参加当地圣洁会聚会,被曾受查理巴罕教导过的露西法萝(Lucy Farrow)传递圣灵的洗,接受第三重祝福的信息,并在查理·巴罕圣经学院听课,虽因当时的吉姆·克劳法(或译 金克劳法案,Jim Crow Laws)影响,只能在隔壁房间聆听。

  • 1906年,威廉·西摩洛杉机一场聚会中,因点出当地教会的问题,被赶出教会,而后被一位信徒爱德华李(Edward Lee)接待,在邦尼布雷街(Bonnie Brae Street)214号的信徒家中聚会,不断有信徒领受圣灵,后来在洛杉矶阿苏萨街312号(312, Azusa Street, Los Angeles, CA)租下一间废弃的循理会礼拜堂,开始举行祷告会,加上1906年4月18日发生旧金山大地震,许多人因惧怕而来教会悔改信主,许多上流社会阶层也来到这下层社区聚会,在这里没有人种偏见,其间领受圣灵恩膏、医治、方言,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前来,一天三场聚会、一个礼拜七天连续不断,历时三年之久的复兴运动。后来因为会场出现灵媒、异教巫师造成会场混乱,威廉·西摩期望查理·巴罕来监督会场,但查理来到却对聚会发出严厉批评,并被赶出会场,就在附近自办聚会,带走一批人,加上1911年,杜罕(William Howard Durham,1873–1912)牧师来会场传递另一个不同的信息,造成教会分裂,人数失去大半。

  • 1922年九月威廉·西摩逝世。

  • 1931年,木屋被政府下令拆除,阿苏萨街大复兴告一段落,但影响力持续蔓延。

英国 -威尔士大复兴: 伊凡·罗伯斯(Evan Roberts)

    英国自18世纪开始共有四次复兴运动,第四次发生在1904年,由矿工伊凡·罗伯斯(Evan John Roberts, 1878/06/08 - 1951/09/29)带动“顺服圣灵”的运动,自1904年11月起,持续达八个月,其间有超过10万人信主,也兴起许多人投入传道,其中也影响到美国的威廉西摩(William Seymour)。

第二波灵恩运动 (约 1950 年开始)

    以60年代为主,但可追溯到第一波,当复兴种籽在英国各处兴起,直至1935年威尔士司提反哲夫利斯乔治哲夫利斯(Stephen and George Jeffreys)把各地小团体组职起来,称为以琳四方福音会,与英国及爱尔兰神召会同成为英国两大灵恩团体。第二波的主要领导人为纪当奴(Donald Gee, l891-1966)1948年作英国神召会总会主席,他坚持两个原则,凡受灵浸的必须说方言与及五旬节教会必须与其他教会合作。

    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兴起另一类的灵恩团体,完全不强调说方言或神医,只看重肢体相爱、传福音和读《圣经》,就是耶稣运动(Jesus Movement);他们的信仰与其他宗派没有明显的分别。

第三波灵恩运动 (约 1980 年开始)

    第三波这个名字是由前福乐神学院(或译 富勒神学院, 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教授-韦拿(或译 彼得.魏格纳, Charles Peter Wagner,1930-)提出来的。第三波所着重的核心是情绪化的经历、神秘现象、奇迹能力的超然工作,并着迷于使徒的恩赐:医治、方言、先知性预言、知识性言语以及看异象。1971年开始,韦拿(Wagner)在福乐神学院任教,时间长达30年(1971-2001)。一直现在,韦拿继续出版大量的书籍,估计大约70本书,早期台北以琳书房翻译了一部分的韦拿著作。第三波的追随者认为,若是没有奇迹、方言、异象、医治、预言成为福音的重要支持,基督教将衰退无能。韦拿说:‘第三波的主要不同点......是在于受圣灵之洗和说方言的确据。’[3]

    80年代由温约翰(John Richard Wimber,1934/02/25 - 1997/11/17) 、韦约翰(John white,1924/03/05-2002/05/11))与韦拿(C. Peter Wagner,1930-)所倡导。

  • 温约翰为“葡萄园”运动的创始人,其本身和蔼可亲且有父亲的形象,他强调除了宣讲神的道及推展各项事工之外,必须搭配神迹奇事,向主求超自然的能力彰显,他称自己的布道方式为权能布道法(Power Evangelism)。

    福乐神学院的新约教授赖德(George Ladd)天国观的理论,促成一种权能布道法,展现一种自发性、因圣灵的带领及感动,和赐下超自然能力的展现,而这种理论的来源是受到神能力的彰显,是透过医治及赶鬼来胜过撒但的权势。但他还是承认很多时候要搭配医生的医治及治疗方能得到医治。[4]

  • 1977年1月温约翰加入一加州贵格会之小组,慢慢将之发展为一教会。同年四月会友开始经历圣灵充满,教会年青人人数激增。

  • 1982年5月改名为葡萄园基督徒团契,八五年人数增至五千人。

  • 1982年韦拿 (Wagner)为美国福乐神学院宣教学院院长,他邀请温约翰开设一科“神迹奇事与教会增长”,立刻成为最受欢迎及最受争议的课程。

  • 1985年福乐神学院以“神学院陷于分裂的危机”为由停了这个课程。

  • 1988年韦拿 (Wagner)著书《圣灵第三波》(The Third Wave of the Holy Spirit),韦拿称所谓第一波是指1901年开始的“五旬节运动”;第二波是指50年代末、60年代初兴起的“灵恩运动”;第三波则是80年代初的“葡萄园运动”,又称为“神迹奇事运动”或“权能布道运动”。

  • 1990年由蔡元云刘达芳等引入,并于同年三月在香港举行“敬拜、权能、更新”大会。

    按牛津出版的《世界基督教百科全书》的统计,灵恩派人数已由本世纪初的0人增到1980年一亿人,估计1987年是二亿七千七百万;而洛桑会议特别行动组则在1991年宣布,灵恩派信徒已超过福音派人数的总和

批评

    圣经中确实记载许多圣灵的活动,毋庸置疑的,圣灵在基督徒个人生命和教会的工作非常重要,许多教会也渴慕圣灵的工作,但长期以来,什么是圣灵充满?要不要追求圣灵充满?如何追求圣灵充满?圣灵在教会的工作究竟是什么?如何依据圣经追求圣灵的工作?人们对此却有很多混乱的认识。有一些教会奉行宗派教导,久久看不到果效、慢慢变得冷淡,当看到灵恩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兴旺的现象,就认为这是教会唯一的盼望,于是完全没有保留地接纳、投入,很多灵恩派的信徒很相信他们的领袖是有上帝个别啓示的人,那就变成危险的事情了。

    "他来了要引导你们进入一切的真理"(约16:13)所以圣灵绝对不会抹煞理性,而是引导理性,成为越来越被真理所光照,使理性越来越配合,越来越顺从。圣灵的果子应该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灵恩派较不注重某些圣经的教导,由于圣经太多经文难以理解,圣经全面性教义太烦琐,许多灵恩派以神迹、医病、赶鬼、方言这四样能力的达成当作圣灵工作的指标。灵恩派解经学者不多,戈登·费依 (Gordon Fee, 1934-)是其中一位。

    由于圣灵的经历有时与邪灵的工作不容易分辨,其中财务和性犯罪可能涉入不法,所以许多灵恩派传道人后来进入司法案件。美国参议员葛拉斯雷(Chuck Grassley)于2007年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会,针对六名美国知名度极高的灵恩派丰盛神学传道人的财务状况进行调查,看看其中有无弊端。六名传道人中,为台湾基督徒所熟知的有寇普兰(Kenneth Copeland)、辛班尼(Benny Hinn, 1952/12/03-)与乔伊斯(Joyce Meyer, 1943/06/04-),这些人个个是“灵恩大富豪”。住豪宅、开劳斯莱斯车已不算稀奇,有人甚至拥有两架私人飞机,还有私人机场。委员会想了解,这些上帝的仆人享尽世间的荣华富贵,是否滥用了宣教组织的公款。

    关于医病神迹,也常常难以辨识真伪,以开创电视福音布道的美国灵恩运动先驱欧耳.罗拔士(Oral Roberts,1918/01/24 – 2009/12/05)为例,1955年,他曾在节目中,在众目睽睽下,将一名罹患小儿痳痹症的男孩抱在腿上,为他祷告,结果那男孩双腿瞬间痊愈,活活泼泼地离开。1963年罗拔士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创立了综合性质的“罗拔士大学”(Oral Roberts University ),宣称这是全************所教导灵恩神学的大学。他宣教事业的最高峰在1980年代,每个月都能收到两、三百万元的奉献。1981年,他一手规划造价五亿元的“信心之城医疗与研究中心”,这座综合性医疗建筑包括一座三十层楼的医院、六十层楼的医疗中心、二十层楼的研究部门。然而,在他去世前,罗拔士大学已经负债累累,而他继任董事长的儿子李察 (Richard Roberts, 1948/12/11-) 于2007年,因挪用学校公款被停职,正面临司法审判,还在运作的“欧耳罗拔士福音协会”也在持续亏损中挣扎。

    韩国灵恩运动相当兴盛,使得韩国基督徒人口大增,宗教领袖一般都没有缴纳薪俸税,而多个大规模基督教会的创始人,将教会交给儿子管理。赵镛基创办拥有75万教友的汝矣岛纯福音教会,其长子于2005年因逃税和挪用公款,被判缓刑3年和罚款50亿韩圆(530万美元),由于他儿子并没有很多钱,所以可能是赵镛基动用教会的钱去付清他长子的全部罚款。

    关于方言的教导,华裔印尼布道家唐崇荣认为:“初代教会的灵恩,讲方言,是使不懂福音的人因为方言变成懂福音;如今圣经被翻译成很多种语言,大家可以懂福音,但因为20世纪的灵恩讲方言,懂得变成了不懂的。所以,起先有方言使不懂的变成懂,现在是有方言是使懂的变成不懂。若只看到"噢,有方言"就认为是圣灵,这是从现象得到满足,没有看见背后的价值,整个的原则是怎样运作。这是很可惜的事情。”

参考文献

引用

  1. ^ 胡恩德,《从圣经看灵恩运动》,香港,宣道出版社,2005年。

  2. ^ 林鸿信,《二十世纪宗教改革──灵恩运动》,《校园双月刊》,2008年3月,4月,页:9。

  3. ^ 彼得魏格纳(1988年),《圣灵第三波》,ISBN:9789579507240,台北,以琳书房,页:3。

  4. ^ 张慕暟,《近代灵恩运动》,香港,建道出版社,1999年,页:38-39。

书籍

  • 约翰·麦克阿瑟,《舌音运动的迷思—剖析当代灵恩现象》,提比亚出版社,2004,页:177-179。

期刊文章

  • 《圣灵的工作与今日教会——访谈唐崇荣牧师》,《教会》2013年1月总第39期。

外部链接

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