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书籍和媒体简介

 

第769篇

 

追忆慈父邓述堃主教

                            

                           邓延安

                      

                    2010 6  18日)

 

我们敬爱的父亲邓述主教1977915日离开我们,与世长辞,安息主怀,已经有33年了。我们深情地缅怀他,记得他的音容笑貌和整天为教会事工忙碌的身影。他的一生是忠心事奉上帝的一生,在信主受洗、蒙召传道以后,他先后在安庆和南昌圣公会的天恩堂和宏道堂等地担任牧职30多年,传扬福音真道,建立教会圣堂,提高信徒灵性;创办医院学校,热心服务社会;积极参加抗日,致力于自传自治自养。

最近中国人民大学宗教高等研究院的一位博士研究生、兰希峰先生的研究课题是《江西基督教农村服务联合会黎川实验区历史(19341945)》,我慈父在19391945年间任总干事。兰希峰先生从南京二史馆、南京金陵神学院、上海档案馆、江西基督教两会、江西省档案馆、江西省图书馆、江西省黎川地方志办公室、黎川县教堂、台湾国史馆、国民党中央党史馆等地收集了许多资料,也访问了我的大哥和我。我是父亲最小的一个孩子,我有4位哥哥,3位姐姐;我在他们的帮助下收集到一些资料,其中包括在美国的四哥邓延光从美国圣公会得到的一些资料;使我对父亲的事迹有了更多的了解。因为我1939年出生,当时年纪小,对父亲1951年以前的事奉和工作,是知之甚少的。通过这次收集和整理资料以及兄姐的回忆和诉说,我现在感到天父的恩典在我们父亲的身上真是何等地浩大,上帝拣选一个8岁就失去父母的孤儿,使之成为他的忠心仆人和圣公会浙江教区主教,建立教会,牧养信徒,服务社会,为主发光,荣耀上帝。

我想把先父蒙恩蒙召后灵性成长和为主做工的事情整理记述下来,提供给我们邓家后人学习,使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敬畏上帝,跟随基督,爱上帝,爱同胞,爱世人,爱教会,爱祖国。我相信我家父的见证对信徒和慕道友也是有益的,可以通过这些见证看到上帝荣耀和能力的彰显,只要我们信靠上帝,他必赐我们能力完成他所喜悦的事。

 

一、家父的灵修经验

 我想先转载我家父1940年所写的《我的灵修经验》一文,这是他1917年担任牧师(会长)23年后所写的,又是在抗日战争艰苦条件下写的。从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家父的心路历程和灵命生长的经历,而这一切是他做好社会服务工作的基础和动力。

 

               我的灵修经验

 

我们作基督信徒所抱的****目标与愿望,就是要效法基督,学像耶稣,成为他的整个化身。若欲达到这愿望,一方面要仰赖神恩的助力与引导,一方面需要靠个人的努力,用刻苦的工夫专心修持,方能成功。

试看古今中外一般至圣大贤,以及凡在灵程上有极深造诣的人,都是经过了相当的磨练挫折与苦修,才能克制情欲,慎思明辩而进入成圣的地步。当日基督在未外出传道以前,觉得他的使命重大,前途茫然,非有充分的修养和预备难以胜任。故毅然退隐到旷野,经过了四十昼夜的祈祷与禁食,才能胜过试探,降伏恶魔。而决定归依上帝,献身为人服役,成功他救世的大业。

中古时代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在他的传记中亦曾说到当他初期进入修道院时,他所经过修诫的经验,是如何的刻苦、恒切、奋激!那时他是很热切的想对圣经作精深的研究。但那时圣经因十分稀少故用铁链锁着。他每读一节,要思索推敲一整天。他愈研究圣经,愈觉自己罪孽深重,无以自拔;每当其内心与情欲交战时,甚至用鞭打自己,整夜为自己的罪孽,痛哭流涕忏悔,一连数日禁食,直至饿得昏晕过去。这种刻苦的修炼,虽觉做得太过激,但含意很深,自有它的特殊价值。那时路德处于恶劣环境之下,而不为威武所屈,尚能猛勇直前,毫不退畏的为真理作证,其伟大事业的成功,最得力处,就是在他的灵修经验中,觉得神当与之同在,虽历千辛万苦,赴汤蹈火,也不足介意。

现在说到我个人灵修的经验,是觉得惭愧的。我自蒙主恩召,担任传道圣职,至今已有二十三年,对于管理教务,组织会堂,及处理其他关于行政方面的教务,虽觉具有相当的阅历和经验,但自愧灵历太浅,未能借传道讲经的工作,引导会众进到真理的深处,实验基督丰富的生命,这就是我内心处疚,常引以为憾的。

我在初期出外传道时,因初出茅庐,总不免带着一般青年的血性与骄气,自负不凡,样样都能;更觉得我是初从大学和神学院毕业出来,我的头脑新鲜,学识充足,总是可以应付裕如,无所顾虑,对于传道职责的胜任,当亦不成问题,因为觉着我在神学院中所研究的那一套教义或宗教学理,很可应付裕如。哪晓得从来传道时期愈久,我愈感觉自身德薄学浅,无以胜任。

虽然我所管理的两处会堂(一在安庆,一在南昌)当我任职时期,教友人数很多,做礼拜时,出席人数亦很踊跃,所收捐款,在全教区中比较起来,是算得首屈一指。在外表上看来,教务是很兴盛蓬勃的,据外人眼光观察,亦认我的成绩很不错,值得称道的。但是我每逢抚心自问,总难自觉满意,因为我总觉得若是我所传读的圣道,只凭教义,学理,而不能将基督丰富的生命或能力,由我个人属灵生活中活泼泼的表现出来,而使听道者得着生活的改造,与灵程的长进,那就是在我传道的职分上,根本失败,因为我认定测验教会的真实成绩,总不能以金钱,人数以及机关的大小,为唯一测验的标准。

耶稣基督本是真理,生命,道路,我若未能达到将基督福音的真理与生命,注射在我所牧养的教友中,而使他们的生活,满有基督的生命与灵力,成为社会之光,那样,在我的传道职分上,是毫无成绩可言。每逢思念及此,我的内心挑战,殊觉不安,内心自责,无可言喻!甚至对传道的圣职,渐渐的失去兴趣,感觉痛苦,畏惧,退缩!惟恐我传福音给别人,而自己反被丢弃了。

后来因为多读了几本古今中外宗教名人的著作及他们的传记,才觉得在他们各人的灵性生活上,都有类似的经验。而他们所得的胜利生活,并不专靠自己的挣扎奋斗,乃靠与神时作亲密的交往,互通声气,方才得着能力,克制情欲,胜过一切的诱惑,而达到成圣的地步。所以此后我在传道事工上,每逢感觉平淡无味,缺乏兴趣时,就觉悟我的根本毛病,是由于我自身心灵上的枯竭,缺乏深切灵修的工夫,以至讲道无力,教人无方,在教会工作上,只有形式上的组织,而无生动的能力。但又想到若奋兴主的教会,当先求奋兴我!这就是我每日静默中的中心祈祷。

所以一直到现在,我对于传道的工作,不但未曾放弃,而且兴趣较前更加浓厚,最得力处,就是因我个人灵修的工夫,较前更加深刻,恒切一点,因为只在与神的团契中,我的传道才有力量,我的生命才有意义,人生的痛苦便失了它的力量,死便失了它的毒刺,矛盾才变成了上进的阶梯!

说到我的灵修生活,亦以查经,祈祷,证道,服务为我培灵生活的四大要素。

说到读经的经验,在我初期出外传道时,是很惭愧的。那时因初从神学院出来,自以为圣经的知识是很充足,无须再加研究,故无私自查经的习惯。那晓得读经是我们每日的灵粮,属灵的知识,是活泼的,不进则退。后来乃决定除在每日公祷读经外,还要在每日办公前,抽一部分功夫私自读经启迪我属灵的知识,而作我每日作事为人的方针。我所用的书,是美国圣公会传道部所出版的前进运动小册,每日有规定经文及讲义,读之颇有帮助。不过此种读物,是专为公务忙碌的人预备,在数分钟内,即可读完。而我个人,总觉不够,不足满足我的灵性需要。

后来乃决意抽出较长的时间,细心研究圣经,于书中各卷,自始至终,详为诵读,直到融会贯通,洞澈圣经中的原委及其中要道精意而后已。再者我们对于圣经在研究前,要具爱慕的心,如经上说要爱慕那纯净的灵奶,像才生的婴孩爱慕奶一般,因唯有饥渴慕义的人,才能得饱足。(太五章六节)若是读者对于读圣经,仅是草草塞责,必觉淡而无味,不能得益。况圣经的道理,至深且奥决非浮慕浅尝的,所能深得于心。大卫曾说:耶和华的律法,是我所喜悦的,思之维之,夜以继日。所谓昼夜思维的工夫,即是详细思索默念,直至圣经的真理,消融于灵腹,成了灵性的津液,能养育心神,灵命,使灵性生命,日益健全,终至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

在我的每日灵修生活中,除读经外,还用一部分时间独自祈祷,默想沉思,忏悔已罪。但祈祷须有敬虔的心,人要知道上帝,当重灵启示与悟入,人而无诚敬恳笃之心以对朋友,朋友即难为推心置腹的透辟的自启;同样,人而无热切恒久的祈祷,与敬虔爱慕上帝之心,上帝亦无以施其应化感通的临格。举头三尺有神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上帝本是无所不在的,我们每每在祈祷中,不能感觉上帝的临格与感应,就是因为本身私欲未除,心不专诚。俗语说:[心到神灵]

故敬拜上帝的人,须要用心灵和诚实的心去拜他,在我个人祈祷的经验中,****的困难,就是难得心中的安静,精神不能贯注统一。精神既不得贯注,就不能与神作亲密的交往,而得他的感应。所以在未私自祈祷以前,总要用较长的时间先使心中安静,摒除一切杂念,杂念既去,然后用清洁的心,再等候上帝的临格,听他的声音,和他的引导,因为经中曾云:只有清心的人才可以见上帝。

倘我们每日能够使心正意诚,不为私欲杂念所缠扰,随时随地都可在心灵上与神交往,感觉他的灵格,不必拘于一定的时间与环境。有时我因须出外公干,次晨黎明时即要匆匆忙忙的起身,赶车坐船出外旅行。这样当然要妨碍我每日例定的灵修时间,并改变我的安静环境。但因每晨练习静养的工夫已成习惯,故虽在乘坐舟车时,纵或骑在马背上,亦可默然无声的与神作灵交的工夫。

在我个人的经验中,与神灵交****的困难即是[自我]的主观太深,以致往往不能完全听从神的旨意,遵从他的引导。所以我每每灵修时,必定先要用静默的工夫,作自我的审查,使能觉悟已身一切的罪恶,而生痛悔之心。在从前祈祷时,开口便求上帝涂抹我的一切罪恶,赦免我的一切过犯。后来觉得这种祈祷认罪,太空泛,太笼统,而不得要领。虽然神恩浩荡广大无边,可以将我的罪过全盘赦免,而我的能力有限,绝不能在一朝一夕的时间,进入成圣的地步。

只要能循序上进。天天立志做一新人,并且能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仰靠神的恩典,每天革除一种具体的罪恶例如-骄傲,自私,嫉妒,邪淫,放荡,虚伪,不诚实,不忠心等。如能那样日就月将,按步就班的切实做下去,对主,对人,对已三方面,都存无亏的良心,我的灵程自然有美满的长进。

在我每日灵修中,除按上述三种关系-对神,对人,对己,作一种深切审查工夫外,还欢喜默读一篇祷文,这祷文的原文,是由美国名牧师及大布道家布路格司(Philip Brooks)写作的。我初读时,大受感动,所以近年在我的灵修生活中,我每天必将它背诵一遍,以作我每日作事为人的新志愿,兹特将原文译录如下:

每日清晨决志祷文

我决意今日过一种朴素,诚实,勤劳的生活,摒除一切贪恋,忧虑,失望,污秽,及自利的思念,培养快乐宽恕的精神,养成圣洁静默的习惯,叫我在用费上要撙节,在施舍上要慷慨,慎于言词,勤于服务,对于受托之事要忠心,并对于上帝常存天真虔诚之信仰;更要靠着圣灵的引导,使我在日常生活上,无论祈祷,作工,读书,运动以及饮食起居,都要养成固定的习惯,不稍懈怠;更求使我在今天得着灵力,胜过一切试诱及困难,不因事务繁重而规避,不因责任重大而退缩,对于众人常抱纯洁的信仰;不因他人的奸诈、取巧、忘恩而灰心,不因小事而奋激,也不要在小事与人计较,却要帮助我,使我能时常心清意洁,每日过一种诚实及勇敢生活,在任何失败境遇,总不灰心丧胆而失却我精神上健全的快乐;更求使我灵眼放开,能窥见万事万物的美善,更求今日使我对于真理有新的眼光,深切的认识,俾能在困苦的生灵中间,作一个有能力的生命,活水泉源,以解救他们,奉我救主的圣名。

近年来自抗战发生以后,我更欢喜诵读诗篇第二十三篇(主是我牧人,叫我不至缺乏等),因为正遭遇危难的时候,叫我读它更有意义,且更能感觉作者当日的处境,及神恩的爱护,是何等的深切,遇蹇事每逢读此篇时,心中得着无限的快乐和平安,更能从恶劣的环境中振作起来,因为觉得上帝常在我的身边,左右,护卫我,保佑我,如牧者护卫小羊一样,虽过死荫的幽谷,也不害怕。敌机轰炸的肆虐与我何伤。

有时跑到野外散步与静坐,也是促进我灵修生活长进的好方法。我从这样经验中,得着益处不少。因为在野外观山玩水与大自然接触,一花一木都表现上帝的荣耀,述说他的权能与大爱,虽然今日世界遍地充满烽火,成了人类大屠杀的场所,这都是人为的罪恶,而宇宙中天真的流露,与大自然的美丽,叫我觉得上帝的恩爱与真理,是永不改变的,世界前途也是满有希望的。  

近年来我在每晨祈祷后还欢喜诵读古诗一首,藉以陶冶我的心性,增加我的美感,叫我看出世间万事万物都含有诗意,更能增进我爱神爱人的心。例如王右丞的诵水诗:[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陆放翁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都是表示大宇宙的美丽,而开拓我的胸襟,免除我的愁怀,增进我人生的兴趣。

说到我们灵修的目标,并非为只求心灵中的愉快,和内在的平安而已。若仅为此,那就与一般丛林禅寺退隐的道士,和尚,有何分别?

我们为基督徒的退修的****目标,就是为要得着能力,以作社会服务。但服务事业,如无充分的预备或深切修养,一遇挫折和失败,便心灰意懒不能振作起来。我们若能时常与神相契合,在基督的里面,得着生命和基督的精神,那样我们涉身处世,才不致趋于消极的态度,遇事本着真理去做,不怕难,不苟安,始终为真理奋斗,牺牲。

试看基督在末次进圣城以前,许多人忠告他不要进去,他也明知进去后,必定受死,但还是猛勇直前,毫不退避,至终能战胜世界,胜过强权,为真理作证,这就是他最后的成功。在现实的社会中,处处皆是荆刺,痛苦,烦扰,世态炎凉,人心险诈,莫此为甚,你若要平心做事,处处都要与你环境恶势力发生冲突,倘若你没有在与神交团契中,得着新的能力-生命,专靠自己的力量挣扎,是难以成功的。

现在说到我个人,在我所创办的小小事业中,如南昌的麻疯院,以及现在黎川的难童教养院,难民生产所,以及其他各项社会事业,若没有神力帮助,我是一无所成的。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好事多磨,阻力横生,而我能在失望中,有兴奋,在作事时,有勇气,在烦恼时,能镇定不乱,时常保持愉快的心境,在失败时,尚能振作有为,奋斗到底,达到最后的成功,这都是得力于人神交感的经验。

因为只在此种经验中,才觉得上帝是与我不能分离,唯在此生活里,才能保持温柔,和平,仁爱的精神,和进取的能力。

以上所述说的经验,我还是感觉异常浅薄,不能满足我心中愿望。但我还是日日不住的努力追求,以求灵程上不断的长进,正如保罗云:[我并不以为得着了,已经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忘记背后,努力向前,向着标竿直跑,直至得着上帝在基督耶稣内从上而召我来得的奖赏。](腓立比书三章十二节至十四节)

                              作者:邓述堃

载于《灵修经验坛》19473

 

二、 出生、家境及求学

父亲邓述主教,湖北江陵县人,生于1895年农历715日。父亲三岁时我的祖父因病去世,七岁时因当地遭受霍乱瘟疫,家中10天之内相继去世3位亲人,仅有的哥哥(我的伯伯)也不知去向,后来一直下落不明。父亲由其祖母抚养至八岁,父亲对其祖母的教导感受深刻。祖母去世后,父亲只好投奔在安庆基督教中华圣公会工作的其堂叔邓继家,从此由其堂叔婶收养。堂叔有七个幼小儿女(四男三女),堂叔嗜酒,41岁时终因饮酒过度肝脏受损而去世。一家九口(连我父亲在内)因生活困顿常靠借高利贷维持生计。父亲在家中如同长子主持家政,通常是由父亲跑当铺,冬天衣服夏天拿去当,夏天衣服冬天拿去当。父亲由于幼年痛失亲人,又承担早年当家之劳,磨练了他于逆境中力求进取的意志,其秉性聪颖,性格开朗,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所幸在此处境中父亲能有在安庆小学就读的机会,且学习成绩一直保持优秀并跳级,提前毕业于安庆天恩小学,随后保送就读于圣保罗中学。由于父亲品学兼优受到当时安庆圣公会主持人李会长的喜爱和赏识,中学毕业保送上海圣公会所办的圣约翰大学修读教育专业,而父亲同时在神学院兼修神学课程。1917年毕业典礼时,父亲同时取得两科毕业文凭,在该校一时传为佳话。

1919年,父亲与母亲胡凤云(当时任安庆市同仁医院护士长)成婚,两人相敬相爱,共同担负起抚养婶婶(我的堂祖母)、资助七个堂弟妹上学和就业的责任。根据我堂二叔(邓述昭)生前回忆往事时曾述及,父亲对堂弟妹管教很严格,堂弟妹们对父亲都极其尊重和听从;当时我堂二叔比较顽皮,有一次躲在厕所里抽烟,被父亲发现训斥教育后,再也不敢抽烟了。

 1921年我的大哥邓延昌在南昌出生,当年我父亲抱着他的照片见[1]35页,现在我大哥已经健康活到90岁,生活在南昌,有了重孙。

三、 在皖赣教区工作30年,其中在南昌中华圣公会任职24

1917年,父亲自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安庆中华圣公会天恩堂任会长两年,此间被选送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半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教育硕士学位,回国前专程访问了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的苏联莫斯科。

1919年,父亲调任南昌市中华圣公会宏道堂会长,当时与他同工的美国传教士葛兴仁牧师(Rev.Lloyd Rutherford Craighill)和他的夫人葛玛丽(Marian G. Craighill)对他的评价是:“人格高尚,性情和蔼,乐观开朗,通情达理,办事认真,开创事业进取心强,又精通英文、中文及神学,深得同工的的尊重[1]。”因此家父结交了众多的国内外友人。

1923年,由圣公会美国传道部通过皖赣教区拨来大笔扩建专款,父亲遂在南昌西大街(现名子固路)原会址主持新建教堂和宏道中学教学楼、办公楼、教职员工宿舍楼、会长住宅以及主日学、妇女服务团用房等。新建后的教堂建筑由葛兴仁牧师设计,形象新颖,中西合璧,又极富民族风格:宫式吊灯,雕花托柱;中堂高悬额匾“真光普照”,楹联为“福音惊醒千秋梦,天道能教万国新”;圣台正中书有“道成肉身”的字幅。子固路外墙大门门楣上雕有“宏毅道成”四字石刻(表达坚持不懈,传扬基督福音的信心和终必结满仁义之果之意)。进入大门径直入内,便可看见一阳文石刻“爱”字在教堂西外墙的正上方,使人立即联想到:上帝就是爱——永不止息的爱,我们学效的榜样!整个教堂充满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是南昌市民国时期数一数二的宏伟建筑[12]1925年复活节在此举行了首次崇拜礼仪和新堂落成盛典。

1922年开办的宏道中学设有初中部及高中一年级,1925年后改为宏道小学。19807月,台湾蒋孝严先生(原名章孝严,蒋经国之子)在给其幼年时(1946年)在宏道幼稚园和宏道小学就读时的同学张维舟的信中,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称有机会一定要到宏道小学故地重游(其孪生兄弟蒋孝慈早些年已因病去世)。20027月初,蒋孝严先生偕夫人黄美伦女士,由台湾回大陆特地访问了幼时熏染启蒙教育的西大街圣公会宏道小学,表达了他殷切的怀念之情[13]

1977年“八一”南昌起义50周年之际,有关单位的办公署搬出宏道堂、宏道小学,旧址遂修葺一新,正式对外开放。1988年至今,原南昌中华圣公会宏道堂、宏道小学旧址由南昌市民俗博物馆管理并使用,原会长住宅也已改为贺龙指挥部纪念馆[13]

父亲自1919年调往南昌中华圣公会任职始,一直到19504月因被推选为中华圣公会浙江教区主教迁离南昌时,在江西工作长达30年。此间,1926年夏,父亲参加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代表团出席北美青年协会主席穆德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世界基督教青年代表大会,会后赴美国弗吉尼亚圣公会神学院(VTS)作为一名特别的学生在1926-1927年资深班攻读神学两年。在1927年学位授予典礼上被授予学士学位(当时VTS仅授此学位)。父亲在美国修学期间,皖赣教区调刘平庚会长来南昌圣公会任职。

1950年,由美国的圣公会神学院母校(VTS)授予父亲荣誉博士学位和由英国的圣公会神学院授予其博士学位。

家父在《十周(19251935)纪念与本堂五年自养运动》[8]一文中写道:“在新堂(宏道堂)落成的时候,我们同工的心中,实在惶惧莫名!恐怕我们只有新堂的建筑,没有事业的活动……近10年内我们信道的教友由85人增加到188人,捐款由560元增加到2267元。……各方事业的进步,一面固然要谢神恩的默助,一面却要归功于本堂诸同工及道友精诚团结的力量,同我们埋头苦干的结果。” 

家父在《南昌宏道堂10年之回顾》[7]一文中写道:“ 民国十七年(1928)夏余由美返国时,……教会为适应环境计,自觉对于改革人心,挽救世风,负有特殊的使命,于是集合本堂全体男女诸同道,及学校诸同工,互以复兴相劝勉。是年适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在沪发起全国教会五年奋进布道运动,藉此激励全国信徒,作大规模之奋兴。喜信传来,本堂道友莫不欢欣鼓舞,热烈赞同,一致热烈参加。……分别切实按步进行。历五年如一日,自始至终,不稍懈怠。”

文中又说:“教友数目之增加,及捐款比例的进步,固为教会兴盛之表现,但信徒灵性生活之深造,及其对于教会事工的活动,亦为考核教会兴盛不可少之标准。考本堂之发达,不仅限于物质方面,教友参加会务活动,及其襄助传道事工之热忱,亦殊有足述者。回忆本堂在10年前,教友对于教会事务多具旁观态度,……但在近5年内,此种旁观态度大为改变,一切会务,均由各人自动按力参加。”

父亲在为传扬福音改变人的生命、性情,引导正确的人生目标,曾于1930年抽暇写了一短篇小说《苦海余生》[9]。其序言写道:“今当我国教会努力进行五年奋进布道运动之期,正需用文字作品,以广宣传,而资提倡;鄙人不揣固陋,特於公余之暇,著《苦海余生》一书。采用小说体载,以基督之‘浪子回头’比喻为背景,描写一放荡青年,涉足世间,如何误入迷途,沉溺苦海,毫无自拨的能力,后因信奉基督,又如何能绝路逢生,悔改回头,而成一健全之人格,造福国家。故本书用于布道学校中之青年,或非基督教之家庭,皆不无小补也。”这正是使徒保罗的伟大宣告:“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罗116)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福音改变人心的大能,足以移山填海,使恶人悔过从善。故事中对人物的言语、行为和世态均作了点评,以资读者自省、对照和吸取经验教训,是一篇开导人生走正路、走义路、走天路,颇具教育意义的读物。

四、 创办南昌麻风病院和南昌启明盲童学校等慈善事业

1928年,父亲从美国修完神学课程回到南昌后,对当时被社会和家庭遗弃的麻风病人充满了怜悯和同情,遂决心要将耶稣的爱心施于受困于绝症而被遗弃的麻风病患者,父亲的此愿获得了麻风协会的支持。为了弥补短缺的资金,父亲不辞辛劳向社会人士集资,父亲的朋友、一位佛教徒也慷慨解囊,与父亲共襄此善事[2]。于是,父亲在南昌青云谱购地建房,历尽艰辛,由小而大,由简陋而逐步完善,终于建起了设施较为完备的麻风病院;并建有小礼拜堂[3] ,其上有可远眺四周的高塔和钟楼。收容的麻风病人最多时达到65人,且都皈依基督[2]。麻风院还专门聘请医生对麻风病人提供治疗;麻风病人则以其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养鸡、制砖、栽种植物等)所得的收入来补助生活,改善伙食[4]。父亲逢时还赴医院传讲耶稣基督的福音,播撒“上帝就是爱”和公平,公义的种子,教导病人们要和睦同居,彼此扶持,彼此关怀,彼此相爱。麻风病人为感谢父亲的恩德,特意用亲手烧制的新砖,砌筑了一个亭子,挂上横匾命名为“述亭”,以志永久的缅怀和纪念。

父亲在南昌县向塘镇南邓村以及新建县,顺应社会需要,创办农村实验区,组织饲养奶牛、蜜蜂,推行生产自救;创办农村实验小学、沙眼门诊治疗部等社会福利医疗事业。当时国内外许多报刊曾多次报道父亲这种不辞辛劳,呕心沥血,为社会教育和福利卫生事业默默奉献的精神。国内外友人和基督教团体也不断来函赞扬他,并捐献金钱支援他的慈善事业。

父亲从小遭遇的苦难,使他能体谅和同情别人的苦难,对别人所遭遇的苦难感同身受。父亲年轻时就充满了爱教会、爱祖国、爱民众的思想,特别对处在贫困、疾患中而又无依无靠的人们,始终抱有予以扶助、关怀的心愿,并身体力行秉持并热心传扬“基督就是爱”的教义。在抗战年代,他尤认为这正是传扬福音的最紧要的时光,认为到遭受战争苦难和创伤的人们中间去分担他们的痛苦,医治他们的伤痛,抚慰他们的心灵,传扬基督的福音,能使他们像听到甜蜜的音乐一样得到安慰、平安和喜乐。这是在基督爱里的分享,使人们看到基督爱的彰显,与基督产生联系,“让每个基督徒把每个人看为他的兄弟而生活着”,这就是世界和平的基础。基督徒的作用应如同这样的一滴水,如果他成为上帝旨意的工具,上帝就会作出奇妙的作为,使这小小的一滴水能改变这一桶水的颜色[2]               

抗战胜利后父亲回到南昌,又在南昌灵应桥利用空闲的房屋创办了南昌启明盲童学校,招收盲童学生,让他们学习盲文、音乐(唱歌、弹奏各种乐器)、跳舞以及编织毛衣等各种手工技能,培养了盲童们的文化素质,丰富了他们的生活情操,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自身的价值;每当节日到来还组织汇报演出和手工作品展览,深得盲童家长及其亲属的喜爱和社会的赞扬。          

抗日战争胜利后,江西省政府曾邀聘父亲担任江西省民政厅副厅长,但由于父亲忠心委身于传扬福音的事工,婉言谢拒了政府部门的专职行政职务。

 五、 参与抗日救国宣传,接任黎川农村实验区工作,开展

抗日战争大后方的救援和扶贫济困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夏父亲曾接受孔祥熙一部份的旅费补

助,赴美国纽约参加“世界青年第二届反侵略大会”,向国际社会发表抗日演说,揭露日军侵略阴谋和对千百万无辜百姓狂轰滥炸的罪行,呼吁美国人民和政府阻止军火商卖军火给日本。他把卖给日本侵略者一颗子弹譬喻为一个被屠杀的中国人的血。父亲用英文在一些国家的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抗日文章,同时还从这些国家的教会慈善机构中争取和募捐到大量的支援抗日前线急需的救济物资和药品,由此他也多次受到冯玉祥将军和各界爱国人士的高度评价和赞扬。此后约有九个多月的时间,父亲到美国各大城市以及欧洲、中东十多个国家进行考察、访问,了解社会教育福利工作并进行宣传抗日的国民外交。他还专程到圣城耶路撒冷及圣地考察,重温耶稣基督的受难经历。在取道海路经香港的回国途中,父亲曾遭到日本特务的追踪堵截,所幸在过关时,愚蠢的特务将父亲的英文名Kimber Den误译为“唐金波”,对照父亲所持的中文原名“邓述”,相差甚远,感谢主保守我家父通过了这一关口。登岸后,父亲雇一挑夫,挑着行李,经汕头辗转回到当时皖赣教区教牧人员避难处——江西省吉安县直夏万福桥,才得以与家人团聚。

1939年夏,父亲由美国回国后,受闽、赣中华基督教联合会的聘请担任江西基督教农村服务联合会代理总干事,接任由张效良工作的江西黎川农村服务实验区,但将其职能转为抗日战争大后方难民救援工作。父亲从美国多方筹募来民间捐款,收容由敌占区逃亡的难民,建立难民营,组织并资助他们开荒自立,建立织布厂,并专门设立难童教养院,收养流离失所的孤儿,教他们读书识字,掌握技能;建立医疗卫生所为难民提供治疗,如当时聘请有医术水平很高、工作极其认真负责的美藉康医生和医学院毕业的潘维圣医生负责医疗诊治。

1934年,宋美龄在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她在讲话中,特别谈到这个运动与基督教的关系时,指出:教会工作之目标是“为人类的幸福而服务”,是“改造人们内心的恶念,成为自新再造的新人”,她要求各基督教会把这个运动与基督教义结合起来,希望基督教会对“新生活运动”予以协助,并大力推广。为此,在黎川农村实验区工作期间,父亲也开展了“新生活运动”的宣传,给农民放映幻灯讲解新生活守则。“新生活运动”对于人们革除封建迷信的陋习,破除封建主义对妇女的禁锢,改邪归正,健全人格,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父亲认为当时中国教会面对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是:如何建立基督教与社会的有序关系。基督徒对上帝的爱只有在服役于人群中表现出来,因此,他在《有序的教会和社会共同体》[5]一文里说:“如果我们不能爱我们周围的人,我们怎么爱看不见的上帝呢!”他引用《圣经·马太福音》第2545节的经文“这些事你们既不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不作在我身上了”来阐明爱上帝和爱我们的邻舍是不可分割的爱上帝、爱教会、爱祖国、爱民众的思想,并提出了服务于社会的具体做法和建议。

这些活动和工作一直持续到1945年抗战胜利返回南昌,博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广大难民向父亲赠送了题有“扶贫济困”的大幅锦旗和热情赞誉的银盾。返回南昌后,父亲除主持南昌中华圣公会的宣教工作和其他行政工作外,又在南昌市青云谱南昌麻风病院、宏道小学、向塘新农垦示范区、沙眼防治门诊等慈善和社会福利事业中继续进行正常的工作,并创办启明盲堂学校。直至19504月被推选为中华圣公会浙江教区主教,家庭迁往杭州时,以上事业方转交地方。

六、升任中华圣公会浙江教区主教,毕生致力于建设中国自养自立教会

    家父在1935年就认识到建设中国本色教会的重要性,他在《南昌宏道堂10年之回顾》一文中写道:“但自革命告成,民族观念随之而兴,教友对于建立本色教会之自养自立运动,亦随风而起,不复视教会为牧师之家庭,西差会之附属机关矣。自是均认教会之事为己事,无论事之大小难易,凡其能力所能及者,均皆奋勇参加。此种现象实为本堂自立前途之佳兆,亦为本堂同人所引为最欣辛者也。”

    他又在《10周纪念与本堂5年自养运动》一文中写道:“五年自养运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也是我们大家应当认清楚的。简单说来,五年自养运动,就是以10周纪念日为出发点,想利用这个纪念的大好机会,集合诸同道友下一种决心,希望过五年后,即1940年本堂在经济上,可以完全自立,不再受美国差会的资助……。若要树立中华本色自立的教会,非先从经济上谋自养不可。……这种目标如能达到,不仅是诸同道为本堂留下了一个永久的纪念品,也就是我们为主的教会努力最后的成功呀!这种希望的实现,不仅是本堂之幸,也就是中华全国教会之幸!”

    19504月,父亲升任为中华圣公会浙江教区主教,家迁浙江省杭州市。到杭州后,他本着对建立本色教会要自养自立的认识,当年即与教会领袖同工们同赴北京,参加发起中国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即“三自”爱国运动)。从北京回来后,他不畏寒暑与交通困难,经常深入浙江教区各基层了解情况,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宣讲教会“三自”(自治、自养、自传)爱国运动的重大意义。

    为解决当时存在的传道人缺乏的问题,父亲专门编写了《平信徒领袖训练问题》[6],作为教材,培养训练大批的义工来参与教会的事奉工作和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该教材的结论中他写道:“凡是义工人员当时常联合起来,彼此交换工作经验,互相勉励以促成新时代教会自立、自养、自传的早日实现。所以我们现今所担任的义工是一件极光荣的事,藉此可以建造上帝的教会,进入他的荣耀。我们真如保罗所说:‘我们是与上帝同工的’(林前39),上帝在世上的计划是要我们信徒与他合作才能成功的。因此,我们毋须失望或悲观,或遇难而退。我们既有一位主为同工,我们就该常常抱着火热的心来事奉主,并要兴高采烈的实行上帝所赐我们神圣的使命,好使天下万民归依救主,以促进天国的实现,俾荣耀归于主名。阿们。”

我们曾于20026月发函向美国圣公会档案馆查询有关父亲的资料档案时,该档案馆的回信[10]称:父亲与美国圣公会没有正规的附属关系,没有列在美国委派的传教士的名单中,因此没有有关的信息可提供,认为他是建立独立的中华圣公会的教牧人员之一。由此证明,父亲早在南昌中华圣公会的任职期间,就开创了教会自养、自主的道路。

父亲在浙江教区担任主教职务期间,还兼任由圣公会创办的广济医院(现名为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董事会主席。1951年为满足新中国医疗教学的需要,父亲代表广济医院董事会打报告给浙江省人民政府卫生厅,将这一基督教圣公会的产业(广济医院及松木场分院)无条件捐献给人民政府作教学和医院之用[11]

19522月至195610月,由于国家政治运动等众所周知的原因,父亲受到政府的隔离审查历近五年之久,最终问题查清还以清白。政府对在前期隔离审查中执行政策偏差的人员进行了批评教育与自我检讨。1956年,皖赣教区信徒代表曾来杭邀请父亲主持该教区,父亲因休养在家中,婉言谢绝了。

父亲在家休养期间,仍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热心参与杭州市政治协商会议工作,参加各种爱国民主活动,不遗余力地完成了有关宗教历史文献资料的撰写和整理工作。父亲虽然在“文革”期间,遭受了“四人帮”极左思潮的迫害,精神和肉体备受摧残,但他仍保持着自己坚持的“三观”精神,即“乐观、客观、达观”。这是他通过灵修生活效法基督,学像耶稣,以致满有基督的生命与灵力的结果[12]。直至1975年,父亲已逾80高龄,积劳成疾,卧病在床期间,仍关心我国基督教会自立、自养和自传的问题。

 1977915日,我们敬爱的慈父邓述主教,主的忠心仆人,爱国主义者、慈善家,在杭州与世长辞,安息主怀,享年83岁。这正是:“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完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提后47)。

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你要写下,从今以后,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圣灵说:“是的,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启143

1987424日下午2时,浙江省基督教两会暨杭州市基督教两会在杭州市思澄堂特别为父亲及其他在文革期间逝世的牧长举行了追思礼拜。

谨以此文悼念我们的慈父邓述主教。

 

参考文献

     [1]Marian G.Craighill . THE CRAIGHILLS OF CHINA  (葛家旅华回 忆)    P.33     1972 BY TRINITY PRESS 

     [2] KIMBER H.K.DEN(邓述堃之英文名)  LEPROSY AND WAR》(麻风病和战争)  THE WITNESS DECEMBER 15.1938

     [3]Marian G.Craighill . THE CRAIGHILLS OF CHINA (葛家旅华回忆)  P.156  1972 BY TRINITY PRESS

      [4]KIMBER H.K.DEN  The Leprosy Relief Work in Nanchang 》(在南昌的麻风救治工作) THE WITNESS, November, 1937

        [5]KIMBER H.K.DEN  Organized Church and Community (有序的教会和社会共同体)    THE WITNESS.  February 1936

        [6]、邓述堃:《平信徒领袖训练问题》。“教会学习手册”第六种,中华圣公会书籍委员会出版,驻沪办事处发行  1951.2

        [7]、邓述堃:《南昌宏道堂十年之回顾》1935

        [8]、邓述堃:《十周纪念与本堂五年自养运动》1935

        [9]、邓述堃:《苦海余生》1930.12

        [10] Jennifer Peters  Archivist for Research and Public Service The Archives of the Episcopal Church(圣公会的档案)

        [11]、《广济的董事会主席邓述堃》见《百年名院,百年品质——从广济医院到浙二医院》  王建安主编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9.11出版

        [12]、邓述堃:《我的灵修经验》。见《灵修经验坛》19473

        [13]、文/姚文滨    /张维舟 《南昌中华圣公会揭秘》,刊于“江南都市报”  20031211  

        [14]、《章孝严兄弟在此度过童年》 “江南都市报” 2002.3.1

        [15]、《贺龙指挥部旧址》见《南方文物》2003年第一期

 

 

 


上一篇:第768篇 谨防上当受骗

下一篇:第770篇(转载) 圣诞献辞


回首页